这一次电脑配件搭配有点意思(电脑的配件如何搭配)
有人说“千人需要千面”,也有人说“我自岿然不变”,如何抉择都看自身选择。而我,就是不安于现状的那部分人群。
关于这种想法趋向,西方有说法是星座、血型与性格有关,神秘东方则认为这归结于玄学,天干地支、五行八卦等自有定数。
这次我要把“小巧”、“性能”结合在一起,搞个白色装机案例尝鲜。目光望向乔思伯D40机箱,支持ATX主板的小个头机箱来走一圈。
这次升级的计划,主要从机箱、电源、散热器这些“机电散”三件搞起。
一、“机电散”开箱
乔思伯家机箱的颜值一向在线,D40延续了这一光荣传统。乔思伯家金属色机箱占比较大,纯白色机箱倒是不多见,偶尔尝鲜颇为有趣。
这次主要解决的痛点,关乎于能够在性能不改变的情况下把尺寸控制在最小范围。多年来我对ATX主板的偏爱未曾减少,比M-ATX多出的一个PCIE插槽,增添了些许扩展性。
D40外部尺寸仅有204*401*398mm,却支持全尺寸ATX主板。
极大限度加大空间使用率。
左右两侧的面板是市面主流的左玻璃、右钢板方案,只是这两个侧板可以左右互换,玻璃面侧透追求“光污染”,钢板面中央开孔则增强散热效果,左右互换的不仅是外观,还有散热的风道升级。
前置接口数量中规中矩,配置却很丰富,搭配USB-A、TypeC、复合式音频接口、开关键各1个。其中两个USB接口均为3.2 Gen1标准,传输可达5Gbps,低调中把配置拉高;复合式音频接口则需要仔细衡量,手机耳机4Pin设计,输出/输入集成,可以直接插入,而电脑3.5mm分路耳麦需要转接头辅助方可功能齐备。
乔思伯机箱空间改造整合能力一向优秀,这次依然是电源前置方案,把机箱高度压至398mm。
显卡是机箱内最大只的硬件之一,硕大尺寸总要有容身之所。由于电源前置竖装,其尾端与电源区有一段空间交叉:选用电源长度高于170mm时,显卡支持305mm;选用电源长度低于170mm时,显卡可以支持330-355mm。
缩小身材,最大的焦虑来自散热。D40可以安装多风扇辅助散热,12cm风扇最多可以装6把,14cm风扇最多可以装4把;水冷最大支持到240,风冷高度168mm内即可,散热器的选择空间还蛮大,120/240水冷、单塔/双塔风冷都可以搞。
缩减尺寸后精打细算还在继续,硬盘位与底部风扇位共享。硬盘最大限度可以实现3颗2.5寸硬盘+1颗3.5寸硬盘的4硬盘布局,只是2.5寸机械硬盘在台式机中并不常见,一般这个尺寸都是以SATA固态硬盘体现。
顶部、底部、背部侧板及后窗风扇位,配备防尘滤网,虽然不能完全隔离灰尘侵袭,至少最大限度阻挡了~后期清理频率也低很多,特别适合我这个懒人!
背部支持散热120mm散热风扇。这硕大的孔洞不必担心进灰,配件包中有专属的防尘网,安装时可以贴上。
7个PCI-e扩展位,可以按需分配。我对独立网卡、独立声卡暂时还不感冒,装个显卡足矣~~
思虑再三,我还是选择了水冷,给CPU提供力所能及最大的散热支持。乔思伯家同源的TW4-240ARGB PLUS水冷安排!
扣具目前的双平台主流全支持,LGA 1700/1200/115X/2011以及AM4,不在话下。
12代CPU容易被散热器压变形,可以看到配件内还对12代CPU设计有专属保护。
乔思伯家冷头向来feel拉升比较高,小资范儿玩得足。光影系列的冷头带来的空间纵深感极具想象力。
冷头内藏最高2500rpm水泵,传输方面不落人后。
纯铜底座在光线下熠熠生辉,铣工非常细致了。原则上底座越平整,热传递效果就越好。
又见幻彩导光管!这可是乔思伯家玩得比较擅长的趣味设计!我这种灯光控最喜欢在机箱内弄光线点点。
这根管在点亮后真的很惊艳,效果咱们装机后展示。
冷排由12条流道组成,均匀密集的鳍片分布,带来最大散热表面积;实际工作中与风扇搭配,快速散热。
240水冷带有两把12cm风扇,每把风扇带有12颗ARGB灯珠,色彩拉满;风扇可以根据热情况智能调整转速,800-1800rpm区间可控。
风扇已预装至冷排上,倒是挺省心。
电源是酷冷至尊MWE GOLD V2全模组电源,650W的电源功率是主流,功率满足基本用度,还有一些升级空间。重要的是,5年质保就让人很放心,长时间使用的信心很足。
D40机箱本就相对紧凑,电源模组化可以按需布局,节约空间。
侧面为常规的品牌展示区,酷冷至尊用黑白搭配展现,这样面对黑机箱或者白机箱环境,都能轻松应对,不显突兀。
金牌认证保障,转化率迈入91%门槛,整体性能表现相当不错。
电源作为电脑的供电“心脏”,进行高负载工作时往往产生大量热量,这时电源在高温下安全工作的能力至关重要,而MWE GOLD V2在50℃下可以做到无损输出,无论是技术基底还是实际表现都值得信赖。
主动PFC+全桥LLC+同步整流+DC/DC搭配设计,做到单路12V输出,输出更稳定。
120mm七叶风扇隐藏在丝网后,负责提供大风量。
这款电源支持ATX2.41规范,支持双CPU平台。这不禁让我想起著名的魔改神板品牌——华擎,双CPU方案引领了很多二手配件海淘用户,一些退役服务器CPU被用得风生水起。
全模组接口丰富,主流RTX30系列/AMD60系列显卡可轻松应对,用在我这GTX1070上属于降维支持,绝对性的照拂。。。
全黑扁平线材,不想别的,想节省空间,好走线。
二、升级装机
前文有提及,与大多数机箱安装方案不太一样,D40需要先取下顶板才能够将左右侧板拆下,可以左右互换满足多个方案。我追求光效,侧板互换就先不玩了,还是用标配的左侧透玻璃吧!
一般带风冷的装机方案,我习惯于主板安装前装风冷,整体放进去拧螺丝方便;而带水冷的装机方案,我则是先固定主板,然后才去装水冷。
但这种习以为常在D40面前需要作出改变,由于电源前置安装,空间方面的互相牵制也随之而来。主板安装后,需要将电源固定,然后再安装水冷。
模组化电源的特点就是按需分配,我的CPU需要8+4PIN供电、显卡需要6+6PIN、硬盘及灯光供电需要SATA若干,再把主板24PIN接好,搞定。
这个角度看来更明显,水冷最后安装是对的。
电源风扇有效散热,热量在机箱内部由其他风扇向外吹,把热量迅速带走。
CPU要想追求高性能,散热效率是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因素,而作为散热导热介质,好的导热硅脂也尤为重要。散热硅脂我依然选择熟悉的九州风神EX750,搭配我的11600KF,老朋友见面自然需要寒暄二三。
每一盒有两管,像我这样的硬件爱好者,CPU散热器频率更换比较快,好的硅脂从头到尾伴随,也是相得益彰。
这次硅脂涂抹水平真的太跌面了!这个X画得着实有点磕磕绊绊……
其实如何涂抹,这个倒还真没有定式,选用点状、X状、横条状等都成,依自己喜好即可,切记的是涂抹量不可太多,多则流到CPU上,会把热量输送到不该出现的位置;少则无法让硅脂满铺,散热效果大打折扣……一切归结于“经验”二字。
索性就打造一个整体感吧!全部搞成乔思伯光影同款风扇。只是我需要底部安装机械硬盘,没有做到最大化风扇安装量。
水冷安装好后的效果,线材尽可能做到顺畅、整齐,小机箱的感觉比大机箱更为细腻温馨。
背部1把、下方2把120mm风扇,加上240水冷的两把风扇,为机箱空间带来丝丝凉爽。
我的GTX1070显卡并不算太长(约300mm左右),所以底部空间足以把机械硬盘安排好。四颗螺丝下来,打造出固态+机械的存储环境。
每次成品亮机都是见证成就感的时刻!水管带灯效的水冷真心好看!5把风扇、两根内存条、两根水管、一个冷头,组成光网。
微星Z590主板支持神光同步,恰好这些发亮的设备也都面对同进退的状况跃跃欲试。
ARGB幻彩同步的灯效,单色还是混色,自己说了算,偶尔调灯换个心情也不错。
CPU:11600KF标称热设计功耗125W,之前默频实测AIDA64到240W;超频的话可能飙升300W+;
显卡:GTX1070标称功耗150W;
其他:水冷、风扇、硬盘、集线器等杂七杂八小物件加一起,50W应该差不多。
这样算来,现存配置最大可达500W实际功耗。
650W减少500W后,仍存有150W的可升级空间。考虑到日常使用CPU并不会那么大功耗,实际升级空间在200W以上,相当充裕。
AIDA64拷机试一下散热效果,单拷FPU做10分钟稳定性测试,最高71℃的拷机表现相当稳定,240水冷散热效果初见端倪。
三、综述-桌面
即使我已经尽可能追求精简,能不放桌上的尽量都找了其他地方收纳。仅1m长的小电脑桌还是承受了Ta不该承受之需。
升级一下很开心!该有的升级是需要搞起来,“机电散”是众多PC配置的基础供给,地基打好很重要。